首先,“清明節”的得名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。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。清明節氣共有15天。作為節氣的清明,時間在春分之后。這時冬天已去,春意盎然,天氣清朗,四野明凈,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。故曰“清明”。每年清明一到,氣溫升高,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,故有“清明前后,種瓜種豆”?!爸矘湓炝?,莫過清明”的農諺。
其次,清明節又叫寒食節,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。相傳春秋戰國時代,晉獻公之子重耳,為了躲避禍害,流亡出走。流亡途中,有一次,重耳餓暈了過去。介子推為了救重耳,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,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。十九年后,重耳回國做了君主,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。晉文公執政后,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??山樽油撇粊?。晉文公只好親去請。介子推不愿見他,已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(今山西介休縣東南)。晉文公令人上山搜索,沒有找到。于是,有人出了個主意說,不如放火燒山,三面點火,留下一方,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。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,大火熄滅后,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。上山一看,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。為了紀念介子推,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,曉諭全國,每年這天禁忌煙火,只吃寒食。故名寒食節。后來,也成了老百姓祭祀先人的日子。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,漸漸的,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,因此寒食既成了清明的別稱,也成了清明的一個習俗。
再次,清明節,又叫踏青節,按陽歷來說,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,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,也正是人們春游(古代叫踏青)的好時候,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,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。